“你只管认真学习,其他什么都不需要管。”
这是朋友侄子听爸爸妈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。从小,大伙都给他灌输一个思想:饭我给你做,衣服我给你洗,家啥事,你都不需要操心,搞好我们的学习就好。
现在孩子很不容易考上了重点大学,却什么都不会做,去学校第一晚上就打了十几通电话给母亲:
妈,我袜子你放哪了?
我的ipad你没给我装吗?
这个被套如何弄啊?
不只这样,在学校里和室友、老师相处得也不好,都快步入社会了,还不懂人情世故......
眼看孩子二十好几了,家人反过来着急了,天天劝孩子:你要多出去走走、多和人交流、要独立、不可以总想着父母来助你.......
这个孩子让我想起以前有个词叫做“高分低能”,意思是有一小部分孩子,虽然成绩好,但在将来工作和日常却表现较差,在自立、人际交往、革新等多方面存在较大问题。
从小只让孩子学习,看着没问题,但从长远看来,却藏着非常深的坑。
为何?
由于这句话等于是在告诉孩子:家庭责任、爸爸妈妈、人际关系这类都无关紧要,学习才是非常重要。仿佛只须成绩好就万事大吉,将来该有些东西都会有。
而等到孩子长大,他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的。
01
“你只管认真学习,其他什么都不需要管。”这句话非常可能直接致使三种结果:
✎孩子自理能力低下
在不少爸爸妈妈眼里,孩子除去学习,做其他事情都是在费时。
有个高校的教师朋友过去对我说:
“大家学校啊,孩子们学习成绩不需要说,但一提自理能力,不少孩子都不及格。有些学生20岁了,我们的床铺都不会整理,脏衣服一放就是一周,周末打电话叫母亲来学校洗。”
这就是这句话的第一个不良反应:孩子真的只能学习,而其他的生活能力都十分欠缺。
✎孩子缺少担当和责任心
爱这种事情,你不教也不给孩子机会,他是不会懂的。
楼下小卖部的两口子近期一直抱怨读大学的女儿不懂心疼人。
女儿周末放假回家就待在家玩手机、看电视,不管店里多忙,她都不会主动来帮忙,母亲累得腰酸背痛,还要回家做饭,女儿呢?无动于衷,视若无睹。
小时候,两口子一直不舍得孩子来帮忙,只期望她能好好念书,考个很大学,再来孝顺自己也不迟。
没想到等孩子长大已经晚了,由于小时候天天耳提命面,只教孩子管好自己学习,却从未告诉她对家庭的责任。
✎孩子学习重压过大
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孩子做,只让他学习,对孩子来讲,是一种无形的重压。
在爸爸妈妈眼里,对学习没用的事情,都不值得花时间。
譬如:
孩子看的课外书对学习有什么用?
这个玩具是益智玩具吗?
学这个专长班,对将来升学有好处吗?
假如对孩子学习没帮助,就都是不务正业,不让孩子去尝试,最后,孩子的乐趣愈加少,就仿佛一个“学习机器”,比较容易对学习感到厌烦。
02
电影《大家的世界》里有句台词:
“孩子除去上学、放学,还能有哪些事儿呢?
这句话说出了不少父母的心声,好像对于孩子,学习凌驾于所有事情之上。
真的是如此吗?
网上曾报道过一个“神童”魏永康的故事,2岁学会1000多个汉字,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,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习物理系,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,硕博连读。
从8岁上中学开始,魏永康的母亲就开始了陪读。
除去学习,家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插手,天天早晨连牙膏都要挤好,给儿子洗衣服、端饭、洗澡、洗脸,甚至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,还亲自给他喂饭。
“我心想,他以后长大离开我,人这么聪明,非常快就能掌握的,不知道他已经形成习惯,改不过来了。”
然而母亲想错了,脱离了妈妈的照顾后,孩子在学校完全没办法安排我们的学业和生活,最后被学校劝退。
孩子的世界,远远不止学习那样简单,在不一样的年龄段,都有是他的责任。
03
林清玄过去在《好孩子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》中提到:生命中有不少要紧的东西,孩子除去学习,孩子更应该学会这方面的能力:
面对挫折的能力。
除去念书,劳动也能训练这个能力。
爱的能力。
认识生命多元价值的能力。
拓展视线的能力。
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。
学习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,但也不可以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进步,对于孩子来讲,成长和学习同样要紧。
一个只能学习,只负责学习的孩子,将来的学业再出色,也没办法弥补成长中失去的那些美好品质,譬如独立、责任感还有如何去爱人。